
白族
-
少数民族介绍
-
人口为1858063人
-
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
-
丽江、碧江、保山、南华、元江、昆明、安宁等地
-
贵州毕节、四川凉山、湖南桑(sāng)植县等地
-
-
使用白语(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)
-
绝大部分居民通用汉语文
-
元明时曾使用过“焚文”(白文)
-
白族的先民,史称“滇(diān)焚”、“叟(sǒu)”、“爨(cuàn)氐(dī)”、“白蛮”、“白人”、“民家”等
-
-
文化
-
建筑
-
白族的漆器,艺术造诣很高,元明两代王朝政府所取的高艺漆工,大都从云南挑选
-
白族人家建筑上
-
画上龙,表示男人当家
-
画上凤,表示女人当家
-
-
相传白族人家门槛下埋了貔貅(pí xiū),代表他们的财路,因此踏在他们的门槛上便代表断了财路
-
-
雕刻
-
白族人民的雕刻艺术闻名世界
-
艺术体现在与石雕和木雕
-
-
白族利用的石雕以剑川石钟山石窟(kū)和大理国经幢作为为代表
-
白族利用的木雕反而是利用在宫廷与庙宇和民居建筑的装饰上
-
最出名的木雕以剑川木雕代表
-
-
-
诗歌
-
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
-
白族人民所创造的《创世纪》长诗
-
述术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
-
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“天下顶太平”、“不分贫和富”、“百姓肥胖胖”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
-
-
-
绘画
-
白族的绘画艺术多姿多彩
-
其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绘画,《张胜温画卷》;它是世界佛教图像画中的珍品,也在中国美术历史上有个重要的地位
-
-
-
风俗习惯
-
传统节日
-
白族最大的节日为“三月街”,又名“观音市”
-
是个非常盛大的节日
-
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的节日
-
“三月街”本从具有宗教活动色彩的节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交流会
-
-
其他的传统节日共有火把节,少三灵和石宝三会等等
-
-
婚俗
-
在白族里,同宗同姓的人民不通婚
-
儿子成婚后的马上和父母分居
-
白族人喜欢较为肥胖的男人,时并将帅哥们称呼为“阿鹏(阿胖)哥”
-
按照百族的习俗,如果丈夫去世,妻子能再嫁,但另嫁不许带走前夫的财产
-
-
日常礼仪
-
先客后主是白族人民的礼仪
-
白族人民欢迎客人时都是利用“三道茶”的形式
-
白族人民倒茶只半杯,倒酒却倒正杯
-
他们认为酒满敬人,茶满欺人
-
-
-
尊敬长辈也是白族的美德;
-
白族人如见到长辈就必须打招呼,问候,让道,让座,递烟和端茶等等
-
-
-
饮食/主食
-
白族人注重节庆,几乎每个节日都有数种应景食品
-
如春节吃叮叮糖,三月街吃蒸糕,清明节吃凉伴什(shí)锦( jǐn ),中秋节吃白饼等等
-
-
白族人婚宴习惯用“喜州土八碗”
-
这由八道不同的热菜组成;每人也会收到一瓶槟榔(bīng láng)
-
-
白族人也有饮食忌讳
-
比如:大年初一不用铁刀,主妇煮饭应该不出声也不能吹火等
-
-
-
-
切入点
- 服装
-
男子
-
下穿白色长裤,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
-
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
-
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
-
-
妇女
-
多穿白色上衣,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
-
下着蓝色宽裤,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
-
足穿绣花的“百节鞋”
-
已婚者挽髻( wǎn jì )
-
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,都缠以绣花、印花、或彩色毛巾的包头。
-
-
- 服装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---|





现代流行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冲击
-
传统方言
-
20世纪50年代三大白语方言
-
大理(南部)
-
剑川(中部)
-
怒江(北部)
-
原称碧江方言
-
怒江州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,故又改称怒江方言
-
-
-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