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满族
-
少数民族介绍
-
清朝皇家民族
-
人口为10682263人
-
满族人主要聚集在辽宁
-
但也散居在中国北方各省以及北京,天津等中大城市
-
满族人在海外各地也有分布
-
-
满族自称‘满洲’,音泽自满语‘manju’
-
满族人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
-
先秦时期称肃慎(sù shèn)
-
南北朝时称勿吉(wù jí )
-
隋唐时称靺鞨(mò hé )
-
辽、宋、元、明时称女真 (rǔ zhēn)
-
无论是叫什么名字,都是同一种音译
-
-
是中国少是民族中仅次于壮族与回族的第三大民族
-
辛亥革命时,大部分满族人放弃了满语,因此现在只有少数满族人会用满语
-
-
文化
-
文学
-
以神话为主
-
其中《泥沙萨满转》已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发行
-
-
-
服饰
-
男
-
喜欢穿长袍马褂,原为四侧开叉,便于骑射
-
成人后要剃去周围的头发,编发辫垂于脑后
-
-
女
-
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旗袍,围白丝巾,梳京头和“盘盘髻”,戴三个耳环,腰间挂长手帕
-
帽子有礼帽(官帽)和便帽(帽头)
-
又分暖帽和凉帽
-
-
妇女戴“坤秋”帽或“卧兔”
-
后来妇女头饰不断改进,贵族妇女多戴钢子,梳二把头,饰以绢花球翠
-
-
鞋履(lǚ )很有特色
-
因为不需要与汉族女性一样受裹脚约束,大脚高底鞋普遍流行,现在有人称之为花盆底鞋
-
-
-
-
建筑
-
一般是坐北朝南
-
凡房舍,无论是三楹(yíng)或五楹,都是在东端边开门,开关如口袋,称作“口袋房”
-
普通满家,盖不起厢(xiāng )房
-
便在正房的东西一侧,接上一个连山的小房,也叫耳房,或叫偏厦,用作仓储
-
-
-
民歌与舞蹈
-
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
-
满族舞蹈主要有
-
隆兴舞、秧歌舞、莽式舞、腰铃舞、庆隆舞、大五魁舞、单鼓腰铃等
-
-
民歌内容丰富,较之汉族民歌
-
多了一些渔、猎、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
-
-
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
-
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
-
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
-
-
-
-
风俗习惯
-
宗教
-
早期满族人信萨满教,但在努尔哈赤时期,不少满族人改信佛教
-
-
礼节
-
过去,平时见长辈行“打千”礼
-
男子曲右膝,右手沿膝下垂
-
妇女双手扶膝下蹲
-
-
平辈亲友相见,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
-
-
饮食
-
民间农忙时一日三餐,农闲时一日二餐
-
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、粳米、干饭
-
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
-
如高粱米豆干饭
-
-
-
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
-
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,再放入清水中泡,吃时捞出,盛入碗内,清凉可口
-
-
饽饽(bō bō)是用黏(nián)高粱、粘玉米、黄米等磨成面制作
-
历史悠久,并在清朝时当作宫廷主食
-
-
满族萨其马也成了全国著名糕点
-
秋冬天以酸菜为主要蔬菜
-
满族人喜欢猪肉,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
-
满族人还喜欢吃火锅
-
-
节日
-
多数节日与汉人相同(春节、端午节、元宵节等)
-
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“珍珠球”、跳马、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
-
逢年过节,都要杀猪,过年时每家要杀猪二至三口
-
农历腊月八日(腊八节)
-
要用黏高粱、小豆等八样粮食煮粥,称为腊八粥
-
-
除夕吃饺子
-
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根白线,谁吃着白线就意味着谁能长寿
-
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,吃到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有钱花
-
除夕夜上还会吃手把肉以及萨其马
-
-
颁(bān)金节是1635年皇太极正式将族名更改为‘满洲’
-
表示新的民族共同体诞生,并在1989年成立颁金节
-
-
二月二,或龙台月日早晨
-
满族人会在院中举行仪式,祈求风调雨顺
-
全家人需要吃‘龙须面’以及‘龙鳞饼’
-
妇女也不能做针线活
-
-
-
-
切入点
-
姓氏
-
他们最终更改成汉姓只是为了应付户口登记,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任何意义
-
满族人本身没有姓,而满族人所谓的“老姓”只是氏族的名称,而不是想汉族里的那种姓
-
-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---|




现代流行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冲击
-
服装
-
民国期间,上海、北京等地汉族女性对满族传统女装旗袍予以改良
-
做为一种传统服饰而延续下来,实际上成为20世纪前半叶中国标准的女式礼服
-
-
-
建筑
-
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居室建设的演变
-
如今满族庭院中的影壁,早已被淘汰
-
-
-
风俗节日
-
满族人许多节日习俗已汉化,如端午节、小年等
-
-
传统姓名
-
在辛亥革命时,孙中山提出了“驱除鞑虏(dá chú dá lǔ),恢复中华”的号召
-
而满族人为了融入汉族,改性为汉姓
-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