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阿昌族

  • 少数民族介绍

    • 人口为39555人

    • 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贵州省

      • 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陇( lǒng )川县户撒梁河县九保囊(náng)宋三个阿昌族乡

      • 潞(lù)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、瑞丽有少量居住

    •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

      • 每年有定期的“进洼(wā)”、“出洼(wā)”

      • “烧白柴”等宗教节日和活动

  • 文化

    • 住宿

      • 卧房分布在正堂两边

      • 老者居左边,其他居右边

      • 男性长者进已婚晚辈的卧室

      • 未婚男子可住厢房或厢房楼上

      • 女性住楼上;男子在楼下

    • 婚姻

      •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,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

        • 烧毁相片、头发,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,人会大病乃至会疯

      •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

      • 有招婿(xu4)入门习俗,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

      • 阿昌族婚礼举行3天

        • 在婚礼中新娘、新郎逐桌去敬糖茶,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

    • 艺术

      • 文学

        • 阿昌族的歌谣、故事、传说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

        • 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

          • 如长篇叙事史诗《遮帕麻和遮咪麻》;长篇叙事诗《曹扎》、《铁匠战龙王》;风俗故事《谷稷》、《亲堂姊妹》、《胯骨》;动物故事《麂子和豹子换工》、《老熊撕脸皮》等

        • 这些诗歌、传说都十分朴实,生动感人

  • 风俗习惯

    • 节日

      •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

      • 窝罗节

        •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

        • 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、遮咪麻为民除害、造福后人的功绩,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,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

        • 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,则认为更吉利

      • 火把节

        •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

        • 为祈求五谷丰收,驱虫沣灾,要杀猪、宰牛祭祀,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

      • 泼水节(4月13日——4月16日

        • 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(mù yù)礼佛

        • 是个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

        • 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,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,新的一年重新出发

        • 首二天是去舊(jiu4),最後一天是迎新

    • 服饰

      •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、朴素、美观,颜色更是鲜艳无比

      • 男子

        • 多穿蓝色、白色或黑色的对襟(jin1)上衣、下穿黑色裤子,裤脚短而宽

        •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,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

        • 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(sui4)头垂于脑后

      • 妇女

        • 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

        • 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、黑色长裤,外系围腰,头戴黑色包头

        • 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,小腿裹绑腿,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,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,颇(po1)具特色

  • 切入点 

    • 对歌

      • 是青年男女在业余时间十分喜爱的活动

        • 大致可分为三种

          • “相勒吉”,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对唱的山歌,一般是融景生情,即兴作词,山、水、云、树等都可入歌

          • “相作”,是在夜深人静时,男女青年在林间幽会时,低声对唱的情歌感情真切,常常一唱就是一个通宵

          • “相勒摩”,也是一种对唱的情歌,曲调幽雅亲切,歌词含义深刻比喻生动

    • 爱情乐器

      • 阿昌族的乐器主要有

        • 竹琴

        • 洞箫

        • 葫芦箫(xiao1)

          • 葫芦箫是用葫芦连接三根竹管制成的,它有7个音,音量小,音调低缓圆润,一般晚上用

        • 三月箫

        • 铓锣等三月箫

          • 用一根竹管制成,也有7个音,它的音量大,音色细亮,多在白天使用

        • 铜口弦

        • 象脚鼓&三弦

          • 葫芦箫和三月箫不仅是阿昌族人民心爱的传统乐器,还是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媒介

首页

智能地图

短片

怒族

普米族

白族

满族

苗族

阿昌族

藏族

维吾尔族

现代流行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冲击

  • 传统文化

    • 书面交流也使用汉语,而不是阿昌语

bottom of page